苗苗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望山河之君子谋 > 第五十四章
  蒋晔有些摸不清苏唯的风流浪荡究竟是装的还是这也是他本性中的一部分了,谈过了正事,他很快又恢复了之前的样子,叫了好几个乐娘来屏风后面演奏,若非自己还在场,他恨不得把人都叫到他身边来,若这也是装的,蒋晔也不得不佩服他,太用心了!

  只是她不太明白,苏子青身为冀州刺史,地方大员,他是苏子青唯一的儿子,为何偏偏要辛辛苦苦把自己伪装成这副模样?实在搞不懂他,蒋晔决定眼不见为净,认真品尝自己面前的饭菜。

  好不容易等他听得高兴了,从明月楼出来,已经是黄昏,冀州更靠北边,昼夜温差更大,如今没有了骄阳烤着,黄昏时分倒是十分凉爽惬意,有微风吹过,拂起蒋晔耳边的碎发,西斜的阳光下,整个人都笼上了一层朦胧的光,苏唯不经意间转头,看到了这一幕,微微楞了一下,之前不曾细看,原来这小丫头也有成为美人的潜质。

  蒋晔正对着远处即将落下的太阳出神,离家好几日了,不知道母亲和大哥他们怎么样了?还有宋祁,不知道他是否安好。还有二哥,这些天她故意不去想这件事,告诉自己到了边境就好了,到时候见到他一定要狠狠揍他一顿,问问他为什么要骗大家自己死了,可是偶尔脑中也会不受控制地冒出另一个念头:二哥其实真的已经死了,只是她还不肯相信而已。每次出现这个念头,她都会赶快想别的事情把它赶出去,好像只要自己不想,二哥就不会死一样。

  就像现在,又不经意间想起,蒋晔连忙摇了摇头,转身寻找苏唯,想跟他说说话,把这个念头从自己脑海中赶出去。

  “苏公子,你从见面到现在,跟我说过的有一句实话吗?”

  苏唯正看着她发呆,忽然听到她问自己,瞬间笑了笑,冲她微微眨眼:“你猜。”

  蒋晔叹了口气,转身:“算了。”大约除了名字是真的,没有一句是真的了。

  “哎!”苏唯在身后喊她:‘有一句是真的!”

  果然!蒋晔自嘲般笑了笑,自己还真猜对了,只有名字这一句是真的。

  不过苏唯的用处就是,有他在旁边插科打诨,蒋晔虽然想不了正经事,也没有功夫胡思乱想,一路回到苏家,德生跟她去了苍云斋,遣走了下人,依然有些不放心地问她:“姑娘,苏唯的话,您信多少?”

  蒋晔有些惊讶地看了德生一眼,又了然地笑了笑,好歹是跟在大哥身边的人,怎么可能连这点警惕都没有,当即叹了口气说道:“五成吧。”

  即便苏唯说得这么真诚,蒋晔也不过信了一半,所以现在她还得给大哥和父亲写信,写给大哥的信是要问他对苏家和苏唯有没有什么了解,顺便问问他,冀州城内大户忽然开始卖粮究竟是为什么。写信给父亲,是要他派些人来接收粮食,自己和德生两个人,终究是顾不过来。

  因为事情比较着急,蒋晔索性让德生在这里等着,自己匆匆写好了信,拿在嘴边用力吹了半晌,等到墨迹干了便装进信封交给德生,让他连夜送到粮铺去。

  做完了这些,蒋晔才有功夫猜测苏唯今日所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苏家到底会犯什么事值得他做这些来为苏家求一条后路。

  可惜她对苏家的了解太少了,只能等大哥的信送来才可能推测出来了,不过她在信中写了,自己很快就会离开冀州,所以大哥的信应该会直接送到边境,也就是说,要等她赶到边境才能知道了。

  自从出来后,蒋晔要想的事情忽然多了许多,想不明白的事更多,好在她这个随性的性格没变,想不透的事情也不为难自己,想着想着也就睡着了。

  第二日苏子青派人来叫她的时候,她还呼呼大睡,听到是苏子青找自己,也顾不得赖床,一骨碌从床上爬了起来,匆匆忙忙洗漱一番,此时太阳早已高照,早过了吃早饭的时间,她只能忍着饥肠辘辘的肚子赶到了苏子青的书房。

  苏子青今日叫她来,一时她明日就要启程,这两天内筹措到的粮食也要跟她说一声;另一个则是,他听说苏唯昨日带她去了明月楼,明面上是为苏唯的唐突道歉,实则话里话外都在试探苏唯有没有跟她说什么。

  蒋晔一边跟他打着太极一边奇怪,若非知道他们是亲生父子,还真是要怀疑他们是不是有什么仇怨,现在想来,当初自己来见苏子青,回去后苏唯便跟过去了,吃饭的时候表面是问玉佩,实际不也是在暗中打探他父亲跟自己说了什么吗?如今倒好,反过来了,昨天苏唯刚带自己去了明月楼,今日苏子青便急急忙忙见自己。

  哎,蒋晔叹了口气,这对父子真是奇怪。

  不过,昨日苏唯说过,若是他日苏家有事,希望自己能让父亲求情,饶他们一命,看来即便父子两人看起来有些奇怪,终究还是父子连心,至少,苏唯是在为自己的父亲打算的。

  蒋晔自然不可能告诉他苏唯跟自己说过什么,苏子青大概也明白自己从她口中问不出什么了,索性放弃了这个话题,顺便送了客。

  从苏子青书房出来,蒋晔忍不住皱了皱眉,看来自己之前没有猜错,苏子青这个老狐狸,主动提出帮忙筹粮,根本没打算给多少,整个冀州也只凑出了一万石粮食。

  虽然他口口声声说这些大户不肯配合,又说时间仓促,一时之间拿不出那么多,蒋晔当面也表示了理解,心中却不以为然,只怕不是他们拿不出来,而是不肯拿,不然为何要暗中卖粮呢?

  现在也只能指望苏唯靠谱了,若是他真的有所求,想必会比他父亲多一点诚意。

  蒋晔的病已经好得差不多,看样子再等下去,苏子青也不会给她更多粮食,她也等不了了,回去便跟德生商量了,明日一早便走,这些粮食已经跟苏子青说好,又他的人护送,等遇到父亲派来的士兵之后,自然转交给他们护送。

  终于就要动身,蒋晔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心里盘算着,若是不管身后的粮食,自己与德生快马加鞭,最快五天便可以赶到边境,等见到父亲,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有父亲在身边,她也不用什么事都自己想了,若是大哥也在就好了,睡着之前,蒋晔忍不住这么想。

  可是被她寄与希望的蒋晖,此刻正被困京城这个更大的漩涡之中,无法脱身。

  圣上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上次病倒后更是无法上朝,朝政大事由三皇子与百官共同商议,恰逢南方水患,百姓受灾,要开仓放粮,这才知道,原来报给户部的单子上只有一个数字,等到真要用到他们的时候,迟迟拿不出粮食,饿死了上万人,消息传回京城,圣上震怒,一怒之下命大理寺卿与户部尚书崔千嶂,工部尚书孟远山同赴灾区,大理寺抓人,户部筹粮,工部修堤,六部尚书派出两个,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再拿不出粮食,受灾各州刺史的项上人头只怕难保。更要紧的是,这些刺史与各州世家牵连甚广,甚至有些任刺史多年的人,早已与当地世家联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事情难办就难办在这里。

  圣上旨意刚出,本是空空的官仓却凭空多出几万石粮食,等大理寺和户部的人赶到的时候,所看到的却是救灾事宜有条不紊的进行,户部去查,官仓里的粮食与账上所记丝毫不差,工部去查,分管河道的官员一口咬定,堤坝决堤,乃是天灾。抓不到他们的错处,大理寺卿亲去,也不能随便抓人。何况,众人心知肚明,若是真的抓了这些人,官仓里的粮食能突如其来地出现,也能悄无声息地消失,几十万受灾百姓要吃饭,还得靠他们,所以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只是先前因为官仓空空如也,没有救灾粮食分发而活活饿死的百姓也就只能这么悄无声息地死了,就像当初那些悄无声息消失在官仓中的粮食一样。

  这事,到了灾区的几位大人心知肚明,朝中大臣也看得分明,便是圣上,心中也清楚,只是情势所迫,大家只能彼此装作不知。

  只是圣上的情况越发不好了,这几日已经传妃嫔和大臣侍疾,三皇子更是几乎寸步不离守在圣上榻前,只是这其中究竟有几分孝心,又有几分是担心圣上临时改变主意,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这日正是赵谨侍疾,边境传来战报,羌族与戎族联势已成,正大举进攻,蒋公嗣附上书信一封,详陈边境军情,信中言辞恳切,直说边境粮草不足支撑十天,若是再无粮草送达,七万将士只能丧于敌军铁蹄之下。

  信,赵谨看过了,朝中几位大臣也看过了,可是众人却相视无言,不是朝廷不肯给,是朝廷真的没有,南方此次受灾,到最后还是得靠这些世家渡过难关,如今敌军兵临城下,所能想的办法也只能是找世家借粮。

  赵谨将信收好放在一旁,看着身边站着的几位肱骨之臣,问他们:“诸位大人,军情紧急,若是再想不出办法,边境可就真的守不住了,还请诸位大人拿个主意。”

  户部尚书正在南方灾区,兵部尚书刘德茂是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了,此时只能硬着头皮站出来:“周边各州皆有军粮,老臣以为,边境军情紧急,可以先向各州征调军粮。”

  大周正规军大概分为三类,边防军,主要是北境蒋公嗣统领的七万余人,西南镇南将军统领的十万余人;中央军,主要是韦斯玄统领的三万禁军和章参统领的京城巡防军;还有便是地方军,各州视军事地位和具体情况,按朝廷规制建地方军,比如凉州,靠近嘉峪关,军事地位至为重要,可屯军十万,虽然自大周建朝以来,敌族从未打过嘉峪关,凉州地方军也从未参与过与敌族的交战,但凉州可以屯军十万,当初确实是有作为嘉峪关的后援军的打算。好在从未真正用过他们,不然边防军和地方军规制不同,听命的人不同,要想用他们抵御敌军,只怕反受其乱。

  这些军队建制不同,受命之人不同,军需来路不同,彼此之间很少有交集。

  比如边防军和中央军,军需显然由朝廷直接供给,吃的是实打实的皇粮;地方军的军需来源则比较复杂,除朝廷供给一部分外,各州赋税可以直接扣留一部分作为军需,另外各州世家也要为军队提供军需,至于其中比例如何分配,视各州情况又各有不同,若非常年浸淫此道,外人连军队的纷繁复杂的账目都看不清楚。

  虽然这些年来,各军队之间彼此分明,无有掣肘,但按朝廷本意而言,不论什么军队,终归要听朝廷号令,受兵部管辖,如今兵部尚书提出从周边各地征调军粮,也并非无理可诉。

  只是世间事若是都能按照道理来办,便没有那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麻烦事,糊涂账了。

  兵部是可以下令,可这笔粮食算调用还是借用?到时候是从边防军的军粮里扣,还是兵部另补?兵部另补的话,这笔粮食从哪里出?若是征调,自然是死命令,兵部命令一出,点到的地方自然都得出粮,可是要他们出多少,每州情况不同,怎么分派?若是借用,便不好下死命令,只靠各州自愿,他们又能给多少?

  朝廷没有小事,何况牵连甚广的军需大事,这些问题没有说清楚,怎么叫调用?而要辩清楚这些问题,靠自己身边的这几位大臣,只怕要十天半月他们也说不清楚,赵谨扶额,索性看向蒋晖:“大公子,你有什么想法?”论对边境的了解,没有人比蒋晖更多,而如今蒋公嗣就在边境,他要一个能真正快速实行的方法,只怕这些人里也只有蒋晖肯说。

  蒋晖知道,赵谨早晚要问自己,因为身边这些人,惯会推诿,靠他们,边境将士都战死了,他们也拿不出可行的办法。

  想了想,他直接说道:“方才刘大人所言从各州调用军粮,其中关节颇为复杂,边境军情紧急,只怕来不及辨明这些问题。如今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灾民几十万,处处要粮食,可是国库空空,朝廷捉襟见肘,根本拿不出粮食。可若是边境守不住,嘉峪关之南,自凉州至京城,一片坦荡平原,再无可防御的军事要地,敌军铁蹄长驱直入,想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值此国家危难之际,我斗胆,请三皇子禀明圣上,命世家出粮,送往边境,共渡难关。”

  他没说借,而是要圣上直接下令,命他们拿出粮食,此言一出,众人哗然,彼此相视,低声交谈。

  这话,也是有些人的心里话,可是没人敢说,今日蒋晖站了出来,把话挑明了,众人心里明白,若是圣上真的下了这道旨意,无疑与跟世家宣战,这个时候得罪世家,并非明智之举。圣上登基之初不是没想过清理世家,可是怎么样,最后还不是只能容忍他们继续坐大。如今圣上病重,南方灾民要靠他们,边境军粮也要靠他们,若是真的得罪了他们,大周百姓便要真的饿死了。

  终于有人站出来反驳蒋晖了,站出来的是左丞相罗珙,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一把花白的胡子,颤颤巍巍地走上前来,看了蒋晖一眼,对赵谨说道:“臣以为,大公子所言不妥。军情紧急,大公子想要粮食,老臣理解,只是要圣上下令,从世家手中征粮,自古没有这个道理。若是激起世家不满,大公子是想让已经内忧外患的大周再添内乱吗?”

  此言一出,附和之声随之而起,这正是不少人心中所想,也是圣上这么多年来容忍世家的主要原因,更是今天赵谨坐在这里找他们商议的原因。

  百年世家,势力庞杂,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有钱有权,甚至有兵,大周的天下早已不是圣上一个人的天下,更不是百姓的天下,而是几大世家的天下,如今连圣上也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蒋晖所提之法,谁能想不到?但是又有谁敢说?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